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15篇)正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15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语文教案-两小儿辩日。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两小儿辩日》。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xx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 )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 )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 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设计 2

【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舞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

乐读趣学 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引课激疑

在上课之前老师迫切想了解一个问题:咱们班是女生聪明还是男生聪明(板书:辩)

大家辩论的非常激烈,老师发现我国的汉字非常有趣,大家看这个辩字,中间是个什么部首,两边像是什么?是谁聪明,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在下面学习课文时一见高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有关辩论的故事,看到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由辩这一中心词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定向研法

看老师写课题。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那么,� (生读)感觉如何,有什么收获?

读不通顺就是收获,因为你已经感觉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些不同,有哪些不同?(生谈)想听老师读读吗?好,老师读时请你认真听听是怎样停顿的,� (师范读)听懂些什么吗?

(必要的范读和领读放在学生悱愤状态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领读试读

来,先跟着老师读一遍(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领读)。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摇头晃脑地读,前俯后仰地读,都行,开始吧。(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读,已经通顺了,我们先来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懂了吗?(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收获真不小,看来多读确实是个好办法

《两小儿辩日》优质课教学设计 3

一、解题

师:同学们,今天要举行一场很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一些什么?

生1:我知道它写的是两个小孩在辩太阳。

生2(抢着说):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的远近。

生3:他们争得不可开交。

生4:我还知道连孔子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也善于动脑筋,同学们,这两个小孩争辩的话题竟然难住了一代圣人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现在想通过什么途径弄清楚这个问题什么?

生:读

二、自学释疑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吧!

1、范读

2、领读试读

3、讨论读法→练读→评读

(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合作译文

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大胆地告诉老师译文中有什么困难?

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

三、合作汇报

四人一小组合作填写,共同汇报。但四个人必须用四种方式填写表格:1用一个字填写;2用现代语言填写;3用原文填写;4口头叙述。

日始出时日中时

人物观点理由观点理由

小儿甲

小儿乙

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

师:你想怎么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谁来建议建议?谁的建议最好我们就用谁的方法。

(学生谈方法)

师:我也有几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介绍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诵读)和根据本文可采用的好方法(辨论、表演))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吧!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

五、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谁来汇报一下?

(估计有分角色朗读、辨论、表演等形式,在学生汇报时可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

六、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七、拓展。

师:在文言文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呢!你们想去吗?那么赶快行动吧!

八、探究作业: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并考考他们。(必做)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努力做)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案 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古文的学习,先要读通、读顺、读熟,再求理解、翻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于有注释的帮助,本篇古文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读懂,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此环节的教学,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辩斗”的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辩斗”的理由: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弄清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3、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激烈的“辩斗”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你与小组的辩友合作,好好练习。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反对谁?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辩斗”这一环节巧妙地再现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静止的文本变得可感、可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仅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语言,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

四、评价人物,抒写感受

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评价的目的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能力。因此,让学生谈谈两小儿和孔子,写一写自己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当学生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就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尝试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早晨中午

近大车盖盘盂小远

远凉沧沧凉凉探汤热近

《两小儿辩日》教案设计 5

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同学们,通过读,看,找,辩,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老师设计了几个作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做。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状况……

收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班队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想到的。

【设计意图】将学生由课本引向课外,由理论到实践。同时也注意到要求的人文性。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自我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

观点新

《两小儿辩日》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为此,我深入地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等道理。整个目标 不在"之乎者也"等字词或语法上纠缠,而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并将为一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

方法新

设计中,时刻以新课程和精神和教学目标为指导,加强教师,学生, 文本的联系,强化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在此过程中,朗读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会理解内容,悟通道理。但又不是让学生有口无心地跟着教师读,而是让学生带着竞争性,带着表演欲去读,读的要求是渐次提高的。

再者,辩论,课本剧的表演,也是本设计的亮点。它们是学生朗读,理解效果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朗读好,理解好课文,提高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又不是纯课文内容的再现,而是安排了同学们与两小儿的对话,使学生了兴奋的状态下,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极富个性的独特理解。

手段新

在本设计中,从头至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效率,更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的,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两小儿辩日》优质课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能一段一段地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基础知识:

辩辨驳辩证辩护

故:原因,缘故。去:离。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了解文章内容,准确断句,流畅朗读。

3、教学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4、教学突破点:借助注释及前文积累理解词句。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三、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读错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教师可参与表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资料索引与精华: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园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两小儿辩日》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体会古人探索,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注重诵读和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

2、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并从多种角度感悟蕴含着的深刻道理。

2、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知道屏幕上画像中的人物是谁吗?你了解孔子吗?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我所了解的孔子”。(学生根据上学期的学习回顾一下孔子简介,复习《<论语>十则》。)

2、是的,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学者,博学多才,被尊称为“孔圣人”。他曾经游历春秋各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齐读课题。)

二、确定学习目标。

我们要想学好文言课文《两小儿辩日》,首先得完成这三个学习目标。(出示课件,指名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1、听录音,注意字音及句子的停顿。

2、自由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标出句子中的停顿处,尽量读准句子,不读破句。)

指名学生朗读,检查朗读效果。

3、学生看注释,归纳出文学知识和生字词语。然后指名学生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看注释、看插图、查工具书等参考资料逐句理解意思。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重点讲解:孰为汝多知乎。盘盂车盖

5。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先看第一、二自然段。

(2)那么第三、四自然段写什么?

(3)谁能把第五自然段起来说一说呢?

(4)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四、交流启示,理解内涵。

1、“两小儿辩日”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题目讲的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

看了这个题目,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呢?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争论太阳呢?争论太阳的什么呢?

2、提问: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3、思考:两小儿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辩斗?又是如何辩斗的?

①学生互相交流探讨,自由发言。

②教师进行课堂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A、争论的问题: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近,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远。

B、争论的过程:先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再提出各自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4、小结:两小儿都理由充分,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多才的'孔子来裁决,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也不知道如何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便笑道:(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五、启发延伸。

1、两小儿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2、那么从孔子身上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太阳与地球的距离这个知识对我们来说挺普通,但是当年却难倒了孔子。孔子说:“我不知道。”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要不断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诚实谦虚。)

六、结束拓展,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小,在祖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作品中,有许许多多像《两小儿辩日》这样的故事,既能丰富我们的语言,又能给我们启示。

七、布置作业。

巩固本文的重点字词的解释及译文。

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争论的语气,力争能背诵全文。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8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 就连象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渗透了要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动画朗读,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激起学生辩论:

教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 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说出理由。

2, 导入:

教师:大家刚才辩论得真激烈,不过答案老师会在下课时告诉大家,而且要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辩论有关的文章-----《两小儿辩日》.(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质疑: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过渡: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那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相信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环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辩论,自然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

1,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读了课文后,文中除了写了两个小孩,还有谁 (教师板书:一儿,一儿,孔子)

3, 以前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能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是孔子生平,言论等。)

4,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5, 教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6, 教师:大家在学习中能善于发现问题,很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想不想听。(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教师: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7,教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8,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 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 而 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汝 多知乎 "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8,教师:让我们学着课件里那样在同桌那里读一读。认为读得好的,就给他在书上画一棵五角星。

学生:同桌互相读,评价,画五角星。

9, 教师:有多少人得到了五角星 (看学生举手人数)看来效果不错。

教师:一起读给老师听听。(学生一齐读课文。)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没有回避这个难点,而是直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困难,其实也就抓住了朗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再让学生在美妙的动画和音乐中欣赏范读,不但对朗读指导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画五角星的办法,肯定了学生的进步, 树立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深入理解:

1, 教师:大家再次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读文,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交流: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学生回答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和意思。并相机强调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富有智慧啊

3, 总结方法:你们是怎么理解到这些句子的意思的

学生:交流方法。(如结合课后注释,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已有知识,多读等。)

4, 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 谁来帮帮他 (让学生知识资源互补。)

(学生回答时,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的意思。)

5,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词语,句子,让学生抢答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6, 教师:谁能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巩固句子意思)

学生:先同桌互相讲,再抽学生在班上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注释和其他一些方法理解句意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教学中重在进行方法总结和指导,并采用说一说,帮一帮,讲一讲等多种形式加以了巩固。]

三,品读课文。

1,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故事讲得很生动。而这么生动的故事。我们的古人用简短精悍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我们中国的古文是多么的富有魅力。

2, 教师:在你的印象中,古人是怎样读课文的呢 (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大家也想象古人那样把课文味道读出来吗 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

3, 评价:教师:他像吗 哪些地方像 哪里还不像,味道还不够 � )

教师:老师再帮帮你,给你配上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5, 教师:美吗 让我们大家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全班配乐齐读。

[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读,并配上音乐。创设这样的情境,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喜爱和对文言文的兴趣。]

四,升华拓展。

1,教师: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理由呢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2,教师: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 (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实事求是)(教师板书)

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勇于探索)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可以是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是读书方法,也可以是人物品质给自己的启示等).

5,教师:对呀,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下节课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五,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下课时,老师向学生揭晓自己的真实年龄。(次环节一定不能忘记,这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守信,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七, 板书

日初 日中

一儿 日初近(大) 日中远(小) 勇于探索

两小儿辩日 一儿 日初远(凉) 日中近(热) 学无止境

孔子 不能决也 实事求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2,解决文中两个小孩谁对谁错的问题。

3,课外阅读,解决问题

《两小儿辩日》教案 9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盘盂

日初远,日中,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沧沧凉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了解孔子。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 温故而知新。

(4) 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1

这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中”的一篇课文,它是先秦古籍《例子》中记载的一则寓言,作为民族的经典文化,可以借这篇课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关于课文的寓意,历来有不同看法,教师在提供,有关背影后,让学生在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实现“阅读教学智育结果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游”“去”“汤”及虚词“以”“也”“乎”等。

2、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以文释词,词不离句,沟通古今,提高效率。

3、通过交流,辨论等方式,训练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课文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大学问家,学富五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可你们却并不知道这样的大圣人也有不懂的道理,而且竟然是两个孩子正在辨论的问题,你们相信吗?那么究意是什么问题难倒了“亲爱的老师——孔子”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两小儿辩日》。

二、感知整体之貌

4、疏通文意

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相互讨化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教师点拨,教师明确(略)。

三、探究深层之妙

1、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太阳离我们地球远近的问题。

2、辩论双方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

学生思考,明确:

1、了解文体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寓言。

学生举例可能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等。并结合自己理解说出心目中的寓言。

教师补充介绍: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功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评价,或赞扬,或批评,或嘲讽。题旨鲜明,意味深长,其形式短小精悍,人物性格突出。

2、了解《列子》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说出。

教师补充《列子》,古代哲理寓言集。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桤人忧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方相马,歧路之举,扬布打狗,等等。宋时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3、字词积累

(1)字词注音辩斗(dou)孰(shu)为(wei)知(zhi)

(2)通假字

a“为”同“谓”,说b“知”同“智”,智慧

(3)古今异义

去古义:距离汤古义:热

今义:往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特殊句式

a、省略句:而日中时(去)远也。

b、判断句:而日中时近也。

甲小孩观点: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理由:早晨太阳看起来大如车盖,而中午看起来小如盘盂。

乙小孩观点:太阳刚出来的进候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理由:早晨人的感觉凉飕飕的,而中午热得像手伸进热水里。

3、孔子又怎么判定谁是谁非的?故事的结局如何?

学生思考,明确:孔子无法判定谁的说法正确,因而遭到两个小孩的嘲笑。

4、如果我们今天联系所学知识看,究竟谁的说法正确?是早晨,还是中午太阳离人比较近一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远的,日出时,背影是远小、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影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说法貌似难以驳倒,但都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因而都是片面的。

①各抒已见——话哲理

请学生结合这则寓言内容及相关背景材料谈谈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1、学生甲:我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作为道家的列子对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的嘲笑。

理由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儒道的门派之争,互相辩驳,互相瞧不起,作为道家的列子就借用两小儿之口嘲笑儒家的孔子的无知,以此取笑对方。

2、学生乙:我认为肯定学无止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才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学生乙围绕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知名度极高的人,尚且有懂的知识,可见学无止境,只有活到老学到老,勇于探索才能与时俱进。

3、学生丙:我认为它肯定了两小儿的好学多思的精神。

围绕两小儿对生活中的问题都拥有自己的看法,很善于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提出了一套难以驳斥的理由,等方面进行阐述。

4、学生丁:我认为也应该从两小儿身上吸取一些教训,看问题要克服片面性。

围绕着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用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来评判他们的看法都是片面的,要透过现角看本质,防止片面看问题等方面说明理由。

学生戊,学生已……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能结合寓言内容,学科知识,及相关背影材料,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县都能自圆其说,有一定的说服力。这则寓言的寓意我们的确可以从多个度度去思考,作为多向主题的文章只要立足于课文及作者的意图,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不唯一。

五、拓展延伸——作文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编《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中有这样一个习题:与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总是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完成一篇短文练笔。学生思考,写作文,教师巡视,组织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六、作业布置

古时候,有个小国向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小国的使者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三个金人中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没有发现三个小金有什么不同。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招。

大臣拿出三根稻草,分别插入金人的耳朵。结果稻草从第一个金人的另一只耳朵出来了;第二金人呢,稻草从它的嘴巴里掉了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插进去后掉到肚子里,什么动静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因为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听到过“沉默是金”这样的告诫。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前被奉为圭臬的道理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大家可以联想知己接触过的人和事,认真考虑一下“沉默是金”这句俗语。

请认真围绕辩论题目“沉默一定是金吗?”准备参加辩论的材料。

《两小儿辩日》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生字词,理清脉络,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解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生分享查阅的孔子的名言和反馈有关孔子的资料。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学习古文有哪些方法?

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解:参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背:背诵全文;

默:正确默写。

3、读通课文

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两小儿辩日》。

(1)教师范读:听清老师的停顿以及重音部分,做上记号。

(2)指名反馈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争辩太阳的远近,他们各执己见,孔子也不能判断出谁对谁错。)

(4)教师小结:其实,整则文言文是围绕题目中的一个字展开的。这个字就是“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义

1、学生借助注释,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1)指名找出两小儿的不同观点,教师板书。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再读课文,分别找出两小儿的说理论据。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读音节:大如车盖、如盘盂、远者小、近者大乎;对于“大如车盖”“如盘盂”两处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配上合适的动作)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引导学生读出”沧沧凉凉“的冰冷和”探汤“的热。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2、两小儿各持观点、互不相让。孔子见状,称之为”辩斗“。我们请两个同学来个现场辩斗,如何?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辩斗。

①先以原文顺序进行辩斗。(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快语速,而语气则越来越坚定。)

②教师引导,师生辩斗。(教师的语速不断地加快)

教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学生: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教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学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日始近,日中远。

学生:日初远,日中近。

教师:日始近。

学生:日初远。

教师:日中远。

学生:日中近。

教师:远者小,近者大。

学生:近者热,远者凉。

3、面对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孔子也不能决也。他会怎么说呢?

(学生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悟说一说。)

4、教师小结:是呀,古时候,人们对太阳的了解非常的少,孔子对此不能决也是正常的。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帮助解答两小儿辩斗中的`疑问。

四、讨论,感悟道理

1、指名反馈:从《两小儿辩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或者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总结:这一则文言文不到百字,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从两小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学习中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高尚的品质,那就是谦虚、实事求是。从两小儿的”辩斗“以及孔子的”不能决也“,我们体会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两小儿辩日》。

2、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填一填。

《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

另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是:————————。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 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 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 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 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 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 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 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 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省略词句,定要补上。 换——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 ——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一、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 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六、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注释:[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2]扪: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语文教案-两小儿辩日。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两小儿辩日》。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 )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 )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 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两小儿辩日》教案设计 15

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其中一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说教法

对于本文学习,我主要采用了学生多读、理解、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学古文的兴趣。

说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孔子吗?谁来简单讲一讲。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所了解关于孔子的知识。当学生谈到一定的程度,教师适当地点拨:孔子是个博学多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令古今世人肃然起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学习之后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出节奏,把课文读通。

(二)解题

孩子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师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统 再让孩子深入思考,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让孩子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读书。

(三)质疑问难

教学中要将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通过朗读。然后汇报学习成果。再通过朗读明确两个孩子讨论的是关于太阳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孩子各自讨论的理由。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孟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的凉一些吗?

(四)拓展延伸

在学习中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让学生感受到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精神,受其影响。

(五)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