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优秀11篇】正文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如下是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11篇三个儿子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个儿子》教案设计 篇1

背景分析: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三个儿子》向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儿子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儿子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案例描述: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复习生字、词语。

师:【出示水桶生字卡片】

瞧,这是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生:装水)你们瞧,陈老师今天带来了好多小水桶,想不想拎回去一个?读得又快又准的,老师就送你一个。

(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哎哟,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竖大拇指)

2、导入新课:

师:在没有自来水的从前,人们都要用这些小水桶去打水。看,有三个妈妈提着水桶去打水,在井边聊起了自已的儿子,你们想去认识认识这三个儿子吗?

【贴三个儿子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4页,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找出三个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_____”划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划句子)

师:老师想请三个同学给读出来。

(三名同学读)

【生边读边课件出示三个妈妈的话】

师:好,下边就请你们把自己当成妈妈,自己读一读三个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

(自由练读)

(二)朗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师:读得怎么样了?各位“妈妈”们。

交流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师:第一位妈妈怎样评价自己的孩子。

(指名读)

(板:聪明 有力气)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通顺,只是声音不够大。不太像妈妈。

师:你真会评价。那你再来读读?

(生读)

师;这位妈妈读得怎样?

生:读得真不错,如果能加上妈妈的动作和表情就更好了。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你来试一试。`

(生加动作读)

师:真棒。你学得真像。

师(面带微笑):妈妈们,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来,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夸夸他------(齐读)

交流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 生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你们瞧,一个妈妈夸奖了自己的孩子,另一位妈妈也不甘示弱。她又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呢?请一位同学读读。

(指名读)

(板:好嗓子)

师:这么棒的儿子,我们再一起骄傲地夸夸他吧。

(齐读第二个妈妈的话)

交流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谁来读?

(指名读第三个妈妈的话)

1、 提出疑问:

师:这位妈妈,别人的妈妈都爱夸奖自己的孩子,您为什么说自己的儿子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您是怎么想的?

生:我的儿子不聪明,没有力气。

师:您能用上刚学过的既……又……来说说吗?

【课件出示句式】

生:我儿子既不会唱歌,嗓子也不好听。

师:因此,这位妈妈平淡地说:——引读

2、找到情感共鸣:

师:也许这是一位很谦虚的妈妈,她可能会想:——

生:我可不愿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儿子。

师: 因此,这位妈妈谦虚地说:——引读

师:我们刚才读到前两个妈妈都特别骄傲。只有这个妈妈非常谦虚。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齐读)

师:真是谦虚、朴实的妈妈!

3、再一次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情:

【课件出示三个妈妈的话】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三个妈妈的话。

(生齐读)

(三)读读演演,体会“孝敬”美德。

1、体会水重,感受妈妈的辛劳:

师: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三个妈妈也打完了水,拎着水桶,走回家去。

(师配乐范读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你们也一块来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使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呆会谈谈你的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哪个词令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呀?)

(生汇报)

【课件相机出示】

生:从“走走停停”我体会到水太重了,要走一下停一下。

师:课文11自然段就有一个词说明水很重的,找一下,那就是?

生:沉甸甸。

师:这可是——(生:沉甸甸)的水啊!所以妈妈们太累了,要走走停停啊!

师:你又从哪个词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从“痛”“酸”体会到妈妈很累。

师:你站起来指给我们看看,哪儿酸、哪儿痛?

生:(边指边答)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为什么这么酸?这么痛啊?

生:因为水很重,妈妈很累。

师:你又有什么体会呢?

生:我从“晃荡”体会到水很满、很重。

生:我从“晃荡”还体会到妈妈们胳膊痛,腰酸。

师:是啊,看!(演示)水太满太重拉,这时妈妈们胳膊痛,腰酸,手都没法均匀地用力,所以水桶都两边摇动起来了,这就是“晃荡”。

2、写生字

师:“晃荡”是要求我们会写的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生字本,我们准备来写写。

①写“晃”字

师:“晃”字怎么记?

生:上下结构,日字头。

生:我用加一加记住“晃”字,“日”加“光” “晃”。

(生观察教师写生字)

(师边写边说):“晃”字先写日字头,从上到下写,横折的折要写在竖中线过一点。下面“光”字先写中间一竖,再写两边点、撇,下面竖弯钩注意写在竖中线左一点。

师:我们来写写。

(生练写“晃”)

②写“荡”字

师:“荡”字怎么记?

生:上下结构,草字头。

生:草花头加汤水的“汤”。

(师边写边说)“荡”字先写草花头,再写三点水,中间一点写在横中线,最后写横折折折钩再加两撇,注意横折折折钩是一笔啊。

师:现在请同学们写一写。

(生练写“荡”)

3、引出问题:

【出示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读读这两句话,再次体会妈妈的辛劳。

(齐读)

师:这可是一桶——(生:沉甸甸的)水,我们再一次感受水的重。

(合作读)

师:这样重的水,这时候,妈妈们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出示发散练习:1、一个妈妈擦去额头的汗水,说:

“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妈妈敲敲直不起来的背,说:

“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个妈妈捏捏发酸的手臂,说:

“___________________。”】

师:一个妈妈擦去额头的汗水,说:——?

生:我的力气大的儿子在哪啊,快来帮帮我提水啊。

师:一个妈妈敲敲直不起来的背,说:——?

生:如果我的家能离井边近一点就好了,不用提得这么辛苦。

师:另一个妈妈捏捏发酸的手臂,说:——?

生:我很累啊,儿子啊,快来帮帮我提水啊。

师:妈妈们多么希望儿子们能帮忙。 瞧,他们来了,【课件出示三个儿子图】

师:几个儿子来了?——明明是三个儿子,可是老爷爷却说:——

生读:【课件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到一个儿子。”

师: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到底是三个儿子,还是一个儿子呢?

(在课题23、三个儿子旁加上问号)

(板:三个儿子?一个儿子?)

【课件出示老爷爷的疑问】

师:请大家继续读课文9到13自然段,去找找答案吧。

4、解答老爷爷的话:

师: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呢?

生: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替妈妈提水桶。

师:是哪个孩子帮妈妈提水桶?

(师指黑板贴图)

生:第三个儿子。

(板:提水桶)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指黑板第三个儿子图)孩子的表现。

【课件出示“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生齐读)

师:这不是普通的水桶,这可是——(生:沉甸甸的水桶。)

师:多重的水啊!读!

(齐读“另一个……”)

师: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你为什么要帮妈妈拎这沉甸甸的水桶呢?

生;因为妈妈拎水很重,所以帮助她。

师:你真孝顺妈妈。

生:因为我不想妈妈太辛苦。

……

师:你真关心妈妈。只有你懂得妈妈的辛苦,帮妈妈分担,只有你懂得用行动孝顺妈妈。

师:那其他两个儿子又在干什么呢?

生: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板:翻跟斗) (板:唱着歌)

【课件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多重的水呀!妈妈提得多累呀!要是有人能帮帮她们该多好呀?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引读)一个孩子只顾着——一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

师:你们能再说说这三个孩子的表现吗?

(合作读)

【课件出示一个儿子            。

一个儿子            。

另一个儿子          。】

5、练习

师:如果把量词个换成只,一只——一只——另一只,你还会说吗?

【课件出示一只            。一只            。另一只          。】

(指名说)

师:想想,还能把量词换成什么呢?

【课件出示一( )            。一( )            。另一( )         。】

……

6、小结,体会“孝敬”美德。

师:学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老爷爷只看到这一个儿子。

(搽去两个问号)

师:因为当看到妈妈拿着沉甸甸的水桶时,第一个聪明力气大的儿子只顾着翻跟斗,第二个好嗓子的儿子只顾着唱歌,只有第三个没什么特别的儿子帮妈妈拿水桶,他用行动帮妈妈分担了辛劳,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孝顺妈妈的好儿子。

(板:孝顺)

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师:是啊!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多辛苦呀!只有——(生: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生:真正的好孩子。)同学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自来水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不用再做提水桶这样的重活了,那你觉得还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儿来孝顺他们?

生:我要帮妈妈做清洁。

生:我也要学着做家务,替妈妈分担。

生:我再也不调皮了,以后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好好表现。

生:对,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秀成绩来回报父母。

生:……

师:同学们,我们都是在爸妈手心里疼爱着长大的。

【课件:母爱图片配乐播放】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爸爸妈妈。

师:让我们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回忆爸爸妈妈对我们最真挚的爱,拿出你们准备的心形卡片,写下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最想为爸爸妈妈做的事。

(同学们自由书写)

(写好的就贴到黑板的感恩树上)

师:孩子们,你的妈妈此时此刻一定感应到你们的心声的。

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呼喊------(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第一个儿子图片             第二个儿子图片             第三个儿子图片

聪明、有力气                   好嗓子                      孝顺

翻跟斗                      唱着歌                     提水桶

教学反思

课文《三个儿子》讲述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的故事。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怎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涵而不是通过枯燥的讲大道理来实现呢?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首先以水桶生字卡片复习生字,再以三个妈妈提水桶去打水的情景引入新课,接着指导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评价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然后讲述三个母亲提水回家,让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这水桶的重,感受妈妈的辛苦,并让学生发散想象:“这时妈妈们最希望什么?会说什么?”接着三个孩子出场,这与老爷爷说的话产生矛盾,引出到底是“三个儿子?”还是“一个儿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议论、找答案。原来老爷爷说的是第三个儿子,为什么只看到第三个儿子呢?他是怎样做的?把第三个儿子的做法先引出来学习,再看其他两个儿子的做法;最后让学生在读和说中体会如何孝敬父母的道理。整节课的设计“巧”在如小四点:

1、入情入境,品读悟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堂课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研读教材,体会妈妈们评价自己儿子时的不同心情。通过声情并茂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带进文境中,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水桶的重和妈妈们的辛苦。再通过学生郎读,对比三个孩子的表现,“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的道理自然也明白了。课堂上,听到的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孩子们潜心静读、凝神思考的可爱模样,这充分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2、以“水桶”牵线

整节课以“水桶”牵线,一线牵到尾。课堂的一开始就以水桶卡片复习生字,再创设三个妈妈提水桶去打水的情景引入新课,接着讲述三个母亲提水桶回家,让学生体会水桶的重,最后的感情升华“现在不用再做提水桶这样的重活了,我们还可以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儿来孝顺他们?”以我们熟悉的“水桶”贯穿了整节课,这样既了贴近生活,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又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3、把难化易

这节课的难点是“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很多学生学完了整篇课文可能都不知道“到底是一个儿子,还是三个儿子?”“老爷爷看到的时哪个儿子?”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难题,我把“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这个问题先拉出来独立解决了,再通过第三个儿子与前两个儿子一对比学生直接就明白了 “为什么老爷爷只看到一个儿子”。这样本节课的难题很简单就解决了。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7—13小节,能体会水重,母亲提水的辛苦。

2、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有感情情朗读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巩固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老爷爷话的含义,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FLASH动画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一、课前谈话,回读妈妈的话。

师:说说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你们在家里帮父母做过事情吗?你都帮父母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感受?

师:你们真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师:可以上课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1到6小节,知道了在井边打水的三位妈妈对三个儿子的评价。

课件出示句子: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板书:力气大)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板书:嗓子好)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板书:没什么)

二、学习课文7—13小节,体会水的沉,妈妈的辛苦

过渡:在妈妈的心中,儿子都是了不起的。三位妈妈谈到了三个儿子。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几个儿子,(3)可是这位老爷爷却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出示句子)

师:读了老爷爷的话,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明明是三个儿子,怎么只有一个儿子呢?在再读“读老爷爷的话”

师:到底发生什么事,使老爷爷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请同学们自由读7—13小节,认真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

▲预设学习重点段:出示: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三个妈妈拎的水桶很重。我给大家读一读:“一桶水可重了!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生:我觉得他没有读出水很重的样子,我能读得比他好。(此名学生朗读)

师:通过他的读,你感受到水很重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能通过读,让别人也感受到水很重吗?

(学生齐读此段)

▲听老师范读拎水的句子

(1)让学生用耳听,你仿佛听到什么?(妈妈喘气声,水晃荡声等)

(2)让学生用眼看,你仿佛看到什么?(妈妈流汗,弯着腰很累的样子)

(3)让学生用心体会用口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再一次体会妈妈的累)——全体深情朗读——表演

(4)假如是你看到了会怎么做?你会说些什么?(联系实际发散、创造)

三、学习三个孩子的表现,呼应前面的表扬,质疑升华

师:而三个孩子是怎么做的呢?看图,先看孩子看图自由说,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

从课文中找找,并用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看图分别说,出示句子

1、板书:翻跟头回读夸奖的话

2、板书:唱歌

3、板书:拎水桶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这位妈妈吗?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他真的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吗?看了这个孩子的做法,

师:此时此刻,你是这位妈妈,再谈论孩子时,会说什么?(板书:孝敬父母)

如果你也在旁边,你觉得谁做的最好?你又看到了几个儿子?

这一切老爷爷看在了眼里,怪不得他说—————

他看到的是哪一个?看到了是什么?为什么?

生:因为其他两个儿子只顾表现自己,只有这个儿子帮妈妈。

生:只有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

生: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所以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

生: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板书:真正的儿子)

……

怪不得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一个真正的儿子。(板书:一个真正的儿子)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语气不同。

四、齐读全文,总结

齐读课文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才是孝敬父母?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做?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做一名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一 二 三

力气大 嗓子好 没什么特长(孝敬父母)

翻跟头 唱歌 拎水桶

真正的儿子

《三个儿子》教案 篇3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也认识了三个孩子,还记得吗?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三个儿子》。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巩固识字,整体回顾全文:

1.师:首先,本课的生字朋友们要来考考大家,还认识吗?快来读一读吧!

出示"我会读"

生:练习读、指名读下面词语。

嗓子 拎着 水桶 晃荡 沉甸甸

2.师:你们读得真准确,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是吗?看看谁爱动脑筋。默读全文,边读边想一想:读后你有什么疑问?

生: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生:为什么第三个妈妈不夸夸自己的儿子?

生:为什么前两个妈妈在夸自己的儿子?

师:你们俩的问题差不多,是在问为什么三个妈妈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为什么说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同学们提出了三个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为什么三个妈妈会有不同的表现呢?为什么说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深入地学习课文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三、研读课文:

师:我们先去看看在妈妈眼里这是怎样的三个儿子,听听妈妈对他们的评价。

1.课件出示第2──6自然段

(1)师:自己读一读,在妈妈眼里这是怎样的三个儿子?

生自己读这部分。

生:第一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第二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你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说,真不错。

生: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你说的真完整,真是一个爱思考、会表达的孩子。

(2)指导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妈妈说的话。自由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妈妈的心情怎样?

生:妈妈很高兴。

生:妈妈很自豪。

师:那你来试着读一读妈妈的话吧!

生: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师:是啊,这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多了不起呀!

生: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师:这个孩子多让妈妈引以为豪!你来读一读。

生: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师:在妈妈心里,谁也比不过他!

生: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师:谁还能读出来妈妈自豪、得意?加上表情、动作读。

生: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生边读边做动作)

师:这就是妈妈,儿子永远是最优秀的──师引导生齐读这个妈妈说的话。

师:这就是妈妈,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儿子──生读。

师:这就是妈妈,为儿子骄傲、为儿子自豪──生读。

(3)放手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

师:此时,第二个妈妈也不甘示弱,夸起了自己的儿子,你能夸好吗?谁来夸?

生: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听出来了吗?这个妈妈在夸什么?

生: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师:是呀,不是一般的好听,是──好听极了!

生: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同样得意,谁都比不过!

生: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同样骄傲!

生: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同样自豪──生读。

(4)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下面分角色读,老师请男同学读第一位妈妈,女同学读第二位妈妈,看看谁的儿子更棒!

生:男、女生对读第二、第三段。

师:多么优秀的两个儿子呀,可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那两个妈妈很奇怪,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

(5)对比朗读第6自然段

师:这位妈妈这样说,你来读一读。

生: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是啊,没有什么可炫耀的。

生: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是啊,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多么平和的心态。

生: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多么谦虚的妈妈呀──生读。

(6)设置情景,去掉旁白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老师听出来了,三个不同的妈妈,说话时的心情、语气也是不同的,让我们一起再现当时的情景吧!

师生配合分角色朗读。

2.学习8──11自然段。

(1)出示9──11自然段

师:就这样,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自己读第9──11自然段。

师:你能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来说一说吗?

生: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说得多完整呀!谁来读读第一个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读三个孩子的做法,师相机指导朗读9──11自然段,板书三个孩子的表现(翻跟头──真好看

唱着歌──真好听

接过水桶)。

师:这是怎样的一桶水?

生:沉甸甸的。

师:沉甸甸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沉、很重。

师:有多沉、有多重?从文中找一找!

生:在第8自然段。

(2)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师:听老师读,同学们闭眼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第8自然段。生闭眼想象。

生:我看到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三个妈妈怎么走走停停呢?

生:因为一桶水可重啦,提一会儿,休息一会儿。

生:我还看到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师:是啊,三个妈妈互相捶捶胳膊,捶捶腰,太累了。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能看出当时的画面,多有意思呀!前面是看到的,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听到了水晃荡的声音。

师:是啊,水太满了。

生:我听见三个妈妈在说话。

师:她们在说什么?

生:三个妈妈说:"我太累了!"

生:三个妈妈说:"要是有人帮帮我们就好了!"

师:你们还听到了妈妈的心声,那你能通过读表达出妈妈的心声吗?

生:指名有感情朗读。

师:及时给予评价。

(3)师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听出来了,这桶水可真重呀!但只有这个孩子看到了妈妈很累,他这样做──生齐读第11自然段。

师:只有这个孩子听到了妈妈的心声,他这样做──生齐读第11自然段。

师:只有这个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他这样做──生齐读第11自然段。

3.引导学生明理

师:课文学到这儿,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你知道答案吗?

生:因为只有这个儿子关心妈妈,为妈妈提水。

师:是啊,在老爷爷看来,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那其他的两个儿子就不好了吗?做为孩子,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可做为儿子呢?他们缺少了什么?

生:他们没有帮妈妈提水。

生:他们看到妈妈提水只顾着表现自己的特点,却不管妈妈。

生:他们没有关心妈妈。

师:是啊,只有这个儿子关心妈妈,这才是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板书:孝顺)那么同学们提出的"三个妈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找到了答案,(师手指板书)因为三个儿子的表现也不同。那么,第三个孩子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第三个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他却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生:孝顺父母就是他的特点,第三个妈妈很谦虚。

四、拓展:

师: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讲故事《黄香扇枕温席》。

师:夏天,黄香为父亲扇枕,冬天,黄香为父亲温席。

师: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如:仲由为亲负米、刘恒亲尝汤药、寿昌弃官寻母等。希望同学们课下收集相关的故事读一读。因为他们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引导学生诵记。

五、指导书写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懂得了道理,我们还要学会写字。

出示:聪。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生:耳字加总字。

生:我有好方法,要有耳朵、眼睛、嘴巴、用心就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的!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那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把它写正确、写漂亮吗?

生:观察后先写一遍。

师:在刚才写字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需要大家注意的?

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生:耳字的最后一笔横写成提。

生:心字的卧勾要写漂亮了!

师:我们再来写一遍,看看这次谁有进步!

生:再写,师巡视。

师:用同样的方法指导书写"胳膊".

六、总结、作业: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要做孝敬父母的孩子,那就从现在开始,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情。让我们成为父母心中真正的最优秀的孩子。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通过质疑、讨论等方法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的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心型贴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孩子们,当你看到你的妈妈累得倒在沙发上睡着了,你会怎么做?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三个儿子》这篇课文去学会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2、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3、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甸甸(diān)胳膊(bo)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分角色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课外拓展阅读

黄香温席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三个儿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⒈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⒊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勾出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读熟课文。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三个儿子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⒈检查预习情况。

① 分小组读课文,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通顺。一小组读1—2自然段。

② 抽生说说你勾出了哪些生字,生词?

⒉认记生字。

①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借拼音齐读。

② 自由读生字记住读音,自己觉得难记的多读几遍。

③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④ 给生字找朋友,组词。抽生说,师将词板书。生再齐读。

⑤ 记一记。同桌互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⑥ 用考一考,读一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⒊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① 生字朋友能帮你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咱们一起试试吧!齐读课文。

②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③ 自由读课文二,三,六自然段,用横线勾出三个妈妈说的话。

④ 抽生读,其他人评价,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前两位妈妈自豪的语气,第三位妈妈平稳的语气)

⑤ 师引读,自由读。

⑥ 听课文八至十一自然段的朗读,说一说,三个儿子在见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时,分别是怎样做的?读时语气应有什么区别?

⑦ 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读表现出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

⑧ 自由读,齐读。

⑨ 假如你就是那位老爷爷,你会怎样说?(练习读好老爷爷幽默,风趣而有意味深长的话)

⑩ 四人小组里两人一组,互相评价,哪些句子读得好,哪些句子需要改进。

⒋齐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⒌提出要求;倡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二课时

一  复习生字。

1 抽生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 快速抢读生字。

3 齐读。

二  学写生字。

1 齐读生字。

2 范写容易写错的生字,生认真观察,认真听。

①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拎”字最后一点。“桶”右上的一点,“膊”字右上的一点。

“荡”是上下结构的字。

②生回忆书空以上几个字。

3 写美观。请生自己观察,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得更漂亮?抽生说师范写。

4 生练习写字。

三课后练习。

1 齐读。

2 说说这段话的意思。三个孩子同时做一件事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来说。

3 自己再读读,想一想你能用这个句式再说一句话吗?

四  四人小组排练表演课本剧。老师巡视,随机点拨。重点指导:

1 人物的语气。

2 人物的动作。

3 人物的表情。

《三个儿子》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新词。

2、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

3、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导入

1、听写:聪明、力气、唱歌、好听、没什么、特别。

2、你发现这些词语跟课文中的谁有关?(三个儿子)

这些词又分别写哪个儿子呢?(引导学生复习口述故事)

过渡:让我们一起去读读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

3、课件出示:

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

那两个妈妈问她:“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谁来合作读一读?指名3个孩子扮演读3个妈妈。

过渡: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分别是各有特色的三个儿子。可在老爷爷的眼中,他们又是怎样的呢?

4、课件出示最后一段:齐读老爷爷的话,质疑。

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师相机板书)

(二)研读“水可重了”部分

过渡:要弄清楚原因哪,那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先去读读三个妈妈打水的那个片段。

1、默读7-8小节,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三个妈妈拎水的句子。指名读。

2、你拎过一桶水吗?一桶水到底有多重呢?请生上台体会拎水,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3、那让我们再去读读,体会妈妈拎水的感受吧。

4、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一:水很重。

5、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水很重呢?

可重啦  直晃荡  走走停停  胳膊都痛了  腰也酸了  感叹号

5、谁来演一演,妈妈拎着这桶很重的水。

6、谁能用你的朗读,读出这桶沉甸甸的水。指名读后齐读。

7、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拎着这桶很重的水,他们会怎么想呢?

又会怎么做呢?

(三)研读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

1、默读9-13小节,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1)请用横线划出三个儿子不同表现的句子?

(2)先读一读,再思考:三个儿子,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2、交流反馈:

儿子一: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儿子二:一个儿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儿子三: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指名3个学生读后,再指名一生连起来读。

(1)指导学生用“一个……一个……另一个……”说话。

在公园里,一个————,一个————,另一个——————。

在大树下,一个————,一个————,另一个——————。

在动物园里,一个————,一个————,另一个——————。

在操场上,一个————,一个————,另一个——————。

……

请你写一写。

3、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儿子是怎么做的?请你来读一读。

a、你会翻跟头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像车轮在转,这个跟头怎么翻?

b、请生观看课件:理解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c、你能用一个词夸夸这个儿子吗?(真了不起!真能干!)

像这样翻跟头你会吗?这得需要什么啊?(力气很大)难怪三个妈妈都被他迷住了呢!

d、你能用你的朗读读出你的体会吗?

指名读后,男女生赛读。

e、你能找出这是哪个妈妈的儿子吗?

课件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师小结:这是个既聪明又有力气的儿子,三个妈妈都被他迷住了。

4、那么第二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呢?

(1)课件出示:一个儿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指名读。你的朗读声也很好听。

(2)你能找找这是哪个妈妈的儿子吗?

课件出示: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指名读后小结:这个儿子的特长就是唱歌好听。

5、另一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呢?

(1)、课件出示: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这又是哪个妈妈的儿子呢?课件出示。读一读。

(3)在妈妈的眼中,他是个没什么好说的儿子,是一个没什么特别的儿子。难道他真的没什么特别吗?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4)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他是个特别的孩子?

(5)、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这个儿子动作的词。(跑、接、提、走)

理解读。

6、回归整体,快速默读整篇课文,并思考:三个儿子中,你最喜欢哪个儿子?请说说你的理由。

过渡:难怪课文最后老爷爷会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执看见一个儿子。”

7、课件出示老爷爷说的话。

请生读。老爷爷说看见的一个儿子指的是哪个儿子?(孝顺的儿子、第三个儿子)

师小结:原来啊,在妈妈的眼中,多才多艺的,有自己特长的儿子就是好儿子,而在老爷爷的眼中,真正的儿子就是有颗孝顺的心的第三个儿子。(师相机板书)

(四)、 阅读链接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汉代湖北人,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他九岁时,母亲去世,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夏季天气炎热,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用扇子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冬季天气寒冷,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他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1、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孝顺的故事。师讲述这个故事。

2、明理导行:学了这篇课文之后,说说你以后会怎么做?

4、师小结: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要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每天要为父母做一些事,哪怕是帮父母盛一碗饭,捶捶背等小事。

(五)教学写字

1、指导学生观看“胳膊、晃荡、”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些月字旁的字的写字要领,要写得瘦长。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练习写字,口头扩词。

5、同桌互评。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      孝 敬    !

《三个儿子》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会正确读写词语“晃荡、聪明、沉甸甸、水桶、嗓子、胳膊”。

2、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说出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并能够举例说出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

【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课文中的拼音自学生字。用红笔标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部分,多读多写。

2、通过对比读课文,说出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说出尊敬父母的做法。

【自主学习】

(一)自学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这一课有 个自然段。

2、结合课文中的注音把课文读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3、在课后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并用红笔标出易错的部分,加强记忆。

(二)自学检测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huàng dàng cōng ming chén diàn diàn

( ) ( ) ( )

shuǐ tǒng sǎng zi gē bo

( ) ( ) ( )

(2)我能把课文通顺地读下来。

【合作探究】

1、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是怎么说自己的儿子的?在课文中用“——”线画出来。

2、三个孩子看着妈妈提着沉甸甸的水桶,他们都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来。

3、分角色朗读,读出三个妈妈的语气,并比较三个儿子的做法。

《三个儿子》教案 篇8

三个儿子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儿歌《好孩子》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儿歌《好孩子》,学生认真听。

2、谈话:你觉得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好孩子,人人爱,这节课有“三个儿子”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三个儿子。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自学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小组内交流识字的方法。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词。

强调“嗓”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晃”是多音字,“甸”在“沉甸甸”一词中应读一声。

四、练习朗读。

1、教师范读。

2、自由练读,注意三个妈妈说话的语气。

3、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五、书写生字。

1、出示“拎、桶、停”三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这三个字的“点”的写法。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认读词语。

二、细读文本,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的话,用“——”划出来。

(1)小组内交流: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指名读。

(2)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妈妈的心情。

a、自由练读:把自己当成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儿子?会用怎样的语气?

b、教师范读。

c、指名读,教师提示读的语气。

(前两个妈妈说话时很得意,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速平稳)

d、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用“﹏“划出来。

(1)指名读自己划出的句子。

(2)读读议议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

(3)说话训练:一个(只)____。一个(只)____。另一个(只)____。

3、合作探究: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1)分角色朗读一个妈妈与老爷爷的对话。

(2)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读出老爷爷幽默、 www. 风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

三、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聪、胳膊、甸、晃荡”。

2、引导观察,演示书写顺序。

3、教师范写,提醒关键笔画。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讲评。

计 23、三个儿子

一个             一个         另一个

翻跟头           唱歌         提水(好儿子)

孝敬父母

《三个儿子》 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你的妈妈爱你吗?你的妈妈都为你做过什么?

反思一下:作为妈妈的儿女,我们曾为妈妈做过什么?

今天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会让我们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板书课题:23.三个儿子(齐读课题)

(这一环节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述说。由反思进入到课题的揭示,留给学生学文过程中读中感悟、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读边看插图,听完后说说你听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带着不明白的问题自读课文,课文下面加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以疑促思,以疑促读,可以有效的提高阅读效率。)

说说认识了哪些生字朋友。(老师在黑板贴示生字卡片)

既聪明又有力气 嗓子 拎着水桶 晃荡 沉甸甸

(选择个别重点字进行指导)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巩固识字成果

(生字的学习经历 读准字音——分辨字形——巩固识记的认识过程,尽可能的建华、明了,最多的留给学生自主掌握的机会)

再次大声,稍快速地读课文,表明自然段。(1—13段)

三、深入学习,感悟内涵

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可以动笔划出答案: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2.在三个妈妈眼里,这是三个怎样的儿子?

(边听边想边划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学生听读后回答:1.课文中的人物——三个儿子、三个妈妈、一位老爷爷。(板书)

2.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有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指导三个妈妈说话的不同语气的朗读,前两个妈妈的话显出自豪、得意,语速快、语调高,第三个妈妈的话显得平静,语调平稳。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会课文内容)

师生四人分角色朗读1—6段,读出不同的语气。

学生四人小组练习后展示成果。

谈话过渡:通过学习1—6段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中确实是有三个儿子,可是,老爷爷却不是这么认为的,老爷爷是怎么说的呢?

指导朗读第13段老爷爷说的话,读好反问的语气,读出意味深长。

(采用跳跃式教学法,巧妙过渡到第13段,使学生产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的愿望)

同桌讨论、交流,可以动笔划划: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他看见了哪一个儿子?

借助课文9、10、11段帮助理解: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有优秀的品质、美好的心灵,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别人,这样的儿子才是好儿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

(利用教材的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从人物的行动推向人物的内心,从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人物的品质特点,引领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再进行语言训练,讨论课文的中心问题,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解决了课文地重点问题,一箭双雕)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通读全文,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体会。

老师小结,点明课文内涵。

布置作业,延伸课文内容:其他两个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会怎么想?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指明分段朗读课文。

回顾上节所学: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交流上节作业:其他两个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是怎么想的?

(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认读。

二、写字指导

指导把字写正确,重点指导易错字:“荡”字是上下结构,“拎”“桶”“膊”字中的点不要漏写。

指导把字写美观,学生认真观察范字,老师范写指导,学生练写

三、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10

【课前透视】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课文内容浅显,语言通俗,人物对话较多。

故事内容生生动有趣,教学中应极力避免灌输孝敬父母的大道理的说教式做法,也不应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在多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引领学生与课文进行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思考、发现,进而获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启发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提升自己。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反映故事内容的图片或课件。

2、多方面收集有关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及反面的材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妈妈夸奖过你们吗?为什么夸奖?怎样夸奖的呢?请你试试着描述或表演一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文中同样描写了母亲夸奖儿子的故事。

(相机板题)

2、按图叙述:

同学们,你们有谁读过《三个儿子》这个故事吗?(出示图片,教师或学生按图简要叙述故事)。启思:图中的老爷爷为什么中看见一个儿子而不是三个儿子呢?

(板题)

(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课文,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重点的词句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3、重点练读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如: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等。

4、游戏巩固识字:

如:开火车认读、听读举卡片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重点字的识字方法。

5、推荐小组成员分段读课文。组织学生正音评价。

(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教学,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文识字活动,扎扎实实,不走过场。教学把识字、朗读有机融合,提高学习效益。)

二、讨论

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地方你没有读懂?

(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及时吸收学生读书情况的反馈。简单的字词或与内容相关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解答或教师适当点拨。)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拎、聪、甸、桶、停”五个单字。

2、学生观察生字,说说最难些的是什么字,每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重点字。如:“拎”字的右边不要写成“今”。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展示优秀作品。

(突出难点字的书写。要给学生充分写字的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复习生字、词语。

2、分段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3、你们还记得文中的三个妈妈是如何夸奖她们的孩子的吗?你能试着复述下来吗?

(复习巩固,复述激趣,为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实现了与课文内容的自然衔接。)

二、读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孩子的?找出相关语句认真朗读。

2、启发想像,指导感情朗读:想像妈妈在夸你进的情形和语气。练习有感情地读文。

(抓住关键内容,引导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感情朗读中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3、组内赛读:比一比,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学生间读书评议。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吸取他人经验,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汇报读书。结合课件和插图引导学生对照着场景,汇报有感情朗读的练习成果。师生评议。

(形象画面,生动的情节,为学生充分展示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践,搭建了一个的平台。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交流、互动,展示了个性。)

三、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7~11自然节。 思考:读了这几自然段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学生可能发现“水很重”和三个孩子不同的表现。教师相机点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比如:为什么写水非常重这段内容?看了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你有什么体会?你想说些什么吗?

(引导学生读书发现,进而深刻体会出文中蕴含的人文性思想。通过读书,体验,感悟,表达等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内心真实的想法。求真,求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四、讨论

1、结合最后的两个自然段,引发学生思考:老爷爷为么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2、组织学生讨论,明确文章中心。

(引导学生从母亲和儿子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刻领会文章中心,全面升华文章主题。)

五、写字

出示“我会写”中的“胳膊、晃荡”两个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自主书写,同桌评议。

六、拓展

1、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

“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另两个儿子听了老爷爷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你想对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说些什么吗?”等。

2、组内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的相关资料。

3、课后自己的父母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

(合作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实现与学生生活的链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前苏联 马卡连柯)

2、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

──(古希腊 伊索克拉底)

〖阅读在线〗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黄香孝亲

黄香,东汉人,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

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

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

《三个儿子》 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

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一)师生共同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生读。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字词回顾

出示词语,指生读,检测,生正音。

三、品读课文,读懂文本

(一)自学指导一: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找出三位妈妈的话。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三位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画出来。

2、全班交流: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3、指导朗读三位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二)自学指导三:读读说说,体会“孝敬”美德。

1、感受沉甸甸的'“一桶水”。

三位妈妈手中提的是怎样一桶水啊?谁能找到课文里的句子说说。

2、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这桶水沉甸甸的?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3、体会“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

4、齐读“三个儿子”的表现,发现写法。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联系生活说说你该怎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2、颂读《三字经》,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