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4篇正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4篇》

时间:

《再见了,亲人》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页是可爱的小编沧海红颜为大伙儿整编的14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

通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

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暂、谊、混”等字在文中的读音。

2、组词练习

锁( )暂( )糕( )阻( )组( )

琐( )斩( )羔( )租( )祖( )

谊( )捣( )谣( )摇( )混( )

宜( )岛( )遥( )瑶( )棍( )

耗( )嫂( )艘( )馊( )

牦( )搜( )嗖( )飕( )

3、由4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部分,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注意“暂时、乘机、血泊、捣米谣、混进、看守”等词语的读音。)

⑴ 课文是以谁的口气写的?(板书:志愿军)

⑵ “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着什么?(板书:朝鲜人民)

4、理清课文脉络

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地点发生了变化。前三个自然段是在路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回忆,后三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上。

四、学习第一段

1、配乐诵读(动画),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讲的是送别路上的情景,写了哪些人与志愿军话别?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指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边听边作记号,把大娘做的几件事找出来。

3、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缝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救志愿军伤员,失去惟一的小孙孙。)

(板书:送打糕、救伤员、失去亲人)

4、出示句子:

⑴ 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 “雪中送炭”什么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以支持和帮助。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② 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教师给以及时指导,(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没办法回家时,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⑵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可看出什么?(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不只是这三件事,而是把志愿军看作自己的孩子,八年来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5、反复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⑴ 志愿军是怎样赞扬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呢?(板书:比山高海深)

⑵ 将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体会使用反问句的好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 篇4

课时目标:

1. 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 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 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 学习第一节。

(一) 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 导语 :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 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 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 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 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 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 :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 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 仿佛看到了什么?

3. 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 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 海还深的情谊。

5. 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 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B.怎么读?

2. 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 写其他部分。

1. 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 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 引读其他部分。

4. 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 分组学习第2、3节。

1、 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同桌讨论:

3、 大堂交流

△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 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 引读第4-6节

1、 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 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走了 牺牲了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了双腿

学情分析 篇5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教学时可从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或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电影片断导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进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初读课文,交流: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初步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再读课文,通过体会最令人感动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升华一的情感,体会前三个自然段共同的写法──先叙事,再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由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彼此之间依依异别的深情,引导学生思考:在与别时朝鲜人民一也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从课文中找一找,结合着平日阅读,观看影视剧等说一说。使学生偏认识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为亲人,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中朝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友谊。最后,引导背诵、抄写和进行小练笔:展开想象,写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 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 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

《再见了,亲人》“主导——自学”式教案设计 篇6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贵驷小学五年级⑶班 夏冰倩

今天,我们上了《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同学们都十分投入。我也被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深深地感动着。

为了志愿军,大娘冒着枪林弹雨,来给志愿军送打糕,可在回来的路上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为了志愿军,大娘失去了惟一的小孙孙!为了志愿军,小金花的妈妈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失去了自已最亲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大嫂失去了自己宝贵的双腿!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中,甚至于失去了自己的一切……这是多么感人啊!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但他们的深情厚谊早已胜过了亲人!

讲台上,洪老师也早已读得满脸通红,她激动地对同学们说:“大家说,朝鲜人民是不是值得我们敬爱的亲人?”“是!”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

是啊,朝鲜人民是最可爱的,是最可敬的。

读着课文,我仿佛看到了大娘丢下哇哇大哭的小孙孙,吃力地背着伤员朝防空洞走去,仿佛听到了小金花在刚强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读着读着,大嫂拄着双拐走路时那艰难的身影也映入我的眼帘。我的眼眶湿湿的。天天说英雄,这就是英雄!

同学们,朋友们,难道我们不应该向这些英雄敬个礼,鞠个躬吗?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南关小学五年级⑴班 杨志飞

今天,我们学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中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以及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依依深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篇课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仿佛真的把我们带进了这感人的场面。课文中,朝鲜的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话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情,让我一次又一次得流泪。你看,那位朝鲜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饭;为了抢救志愿军的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他已经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这么多,可她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而且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对大娘这慈母般的温暖,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有小金花,它是那么刚强。当得� 他们这样难舍难分,就因为中朝人民已近接下了深深的友谊,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我掩卷沉思着: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这么多动人的场面吗?有一次,在车站上,我看到有一位妈妈送儿子上大学。等车时,儿子劝妈妈回去,妈妈不肯。车来了,儿子上了车,招手让妈妈走,妈妈还是不想走。车开了,妈妈跟在车后跑出去很远,直到看不见车的影子,听不见儿子的喊声。这多么感人啊!我又想到了我自己,每次回老家,都玩得很高兴,当我要回去时,奶奶总是依依不舍的一直送到村南头,还不停地嘱咐我们路上一定要小心,骑车慢点。

最后,目送着我们走老远,直到看不见才回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啊!这些感人的场景,让我懂得了这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人间多么美好的感情啊!

【指导教师:梅筠青】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识记: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主要是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共同点)。

应用: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内化:从课文中挑选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

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难点:1——3自然段的共同点(表述方法)的理解,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前准备:

1、会读、会认生字,会组词。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写了哪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分别举了什么样的事例。

3、参考资料,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目标分解,教学操作内容、程序(实施)

第一课时

引学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板书“亲人”,看到亲人这个词,你大脑海中想到了谁?理解意思(有血缘关系的人)

2、板书“再见了”,平时有没有和亲人分别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如何?用一个词概括当时的感受或场景?(依依惜别、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与亲人离别的确是一件难过的事。今天要学的《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讲的亲人指的是谁?这句话又是谁对谁说的?

二、齐读课题。

1、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2、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3、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4、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比前次语气激昂)

5、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6、小结: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

了解故事背景、导学、自由读文,读准生字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这里的亲人指谁?这句话又是谁对谁说的?

自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暂时:zàn、友谊:yì、血泊:pō、“捣”和“谣”的字形。

讲学

1、检查自读效果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战役 封锁 暂时 硝烟

情谊 噩耗 刚强 大嫂 捣米谣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阻击 挎着篮子 阿妈妮 供应 抽生读 、齐读

强调正音:妮 谊

字形:噩、 耗、 硝(消 销 稍) 嫂(嫂的右边部分)

突破难点词语理解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区别词义:战争 战役 战斗 的区分 完成《作业本》第1题

(2)抽生朗读1、2、3节

读了这三节,有什么发现吗?(三个自然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劝慰——回忆——抒情)三个自然段都以祈使句开头,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请求,再以回忆的形式写了朝鲜

(3)课文主要讲谁与谁分别?文中的亲人指谁?

志愿军战士、大娘、小金花、大嫂。

质疑:联系我们刚才对亲人一词的理解,有什么疑问吗?(他们没有血缘关�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战士们浴血奋战,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八年的相处,你说他们的感情会怎么样?可以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深情厚谊(板书)还可以怎么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3、课文的主要内容。

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学习最后三节。

导学:

所以,当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在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登上列车要回国时,他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从内心发出呼喊……

自学:生接读最后三节。

讲学: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那份深厚情谊、那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如何建立的,我们到下节课再好好去感受。

评学:

1、学习收获。

2、作业。抄写课文后的生字和本课的词语。

3、背诵4~6段,熟读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引学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导学

学习第一个事例,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1、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事情。

2、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

讲学

1、交流、随机板书、洗补衣服;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

2、研读句子一

(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你觉得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A、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划出动词,感受到了什么?

B、理解“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理解;实际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饿三天三夜会是什么感受?用一个词语?(眼冒金星、浑身无力、前胸贴后背……)如果是你,饿了三天三夜,最希望什么?(有人送来粮食……)在急需要食物的时候,有人送来了粮食,这就叫雪中送炭。拓展“雪中送炭”的用法。

“雪中送炭”指在别人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

(2)而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自己却累得昏倒,所以每当支援军战士回忆起这件事时,心里会是怎样的呢?(激动、感激)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3、研读句子二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1)理解“唯一”。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朗读句子

4、引读:八年来,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志愿军战士怎么会忘记呢?当八年后的他们要回国时,面对前来送行的大娘,才会那样依依不舍地对大娘说——生接读:大娘吗,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永远不会。

师:因为八年来,我们已与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您说——生接读;这比山一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导学,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自学:小组合作学习

讲学: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1、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再次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4——6自然段。

回归整体感受“亲人”,感受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

导学: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自学:感情朗读4——6自然段

讲学:

1、学生齐读

2、感情朗读指导

3、指名读——齐读

4、小练笔: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写一写,交流。

5、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6、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谁)为了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凝成了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7、再次感情朗读4——6段: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

多读几遍,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

评学:

1、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写作方法等)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8

翻翻以住的教案,每次的教法都大相径庭。最先是注重对思想意义的挖掘,后是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再是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再后来是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

注重对思想意义的挖掘,教案里有大段时代背景的介绍,有对国际主义的解释,有朝鲜阿妈妮为什么要先背伤员后救小孙孙、小金花的妈妈为什么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救老王、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说明了什么、“亲爱的土地”是什么意思等等的追问。依稀还记得在老师穷追猛问下学生那迷茫的眼睛。

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教案里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就有这样几道练习题:1、请画出本段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2、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雪”指的是(          ),“炭”指的是(           )。3、填空并说说这些括号里的词的用法好在哪里:是您(    )着全村妇女,(        )着打糕,(          )着炮火,(           )过硝烟送到阵地给我们吃。4、找出本段中的一对反义词,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5、请把本段中的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哪种用法好。当时的课上得手忙脚乱,以至于几次颠倒了幻灯片的顺序。

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第一段暗示学法:读一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件事——画一画重点词句,并理解它们的含义——想一想这段话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有感情地读一读;扶读第二段,试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运用学法。当时每教一课,每学一段,都要总结出几点学法,否则的话,就是不成功的语文课。

注重表达方法的领悟。第一课时快节奏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课时着重研究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给第一自然段分层,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思路: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然后请学生自己分析第二、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表达的。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是“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接下来请学生想一想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然后按照这种方法写一段话。不过到现在我也搞不明白,诸如“话别——回忆往事——赞颂友谊”之类的,算不算表达方法。

现在看来,以上的四种教法虽不能一概给予全部否定,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肢解课文,过程僵化。在这样的课堂里,文章深厚的情感淡化了,语文的人文底蕴流失了,课堂的主体错位了。时至今日,如果再让当时的学生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不知他们还能记得些什么,不知当时教给他们的所谓的学习方法是否对他们以后读书真的有什么帮助。

今天再教这篇文章,应当如何教呢?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以课程标准先进的阅读理念为指导,我这样教学这篇文章。

上课伊始,创设亲人别离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课题,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好情感的铺垫。

“53年前的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1950年10月,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3年,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咱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1958年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话别的动人情景。”交待了当时的背景之后,我请学生不要看书,听老师范读。我满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因为是第五次执教,我差不多能背诵这篇文章。当我把目光从课本上移开转向学生时,我发现他们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听得是那么专注。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多种,我使用最多的、最乐于使用的就是范读。教师情深意切的范读有一种磁场效应,能最快捷地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现在你们想读这篇文章吗?”我问。

“想!”学生异口同声。

“那好,请你们尽情读吧。”我说。

教室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书读完了。我请他们放下书,细细地回味回味,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第一遍读书,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应该说读得最投入。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的,必是课文最精彩的,必是他们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一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读、思、议,使之凸现、丰满,直至使之清晰可见、伸手可触,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融入他们的生命。

“我很受感动,朝鲜大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大娘冒着炮火,不怕牺牲,给志愿军送打糕。”

“小金花很刚强。”

“大嫂架着双捌,背着孩子,送志愿军送了几十里还要送,她不想和志愿军分离,她不想让志愿军走。”

“大娘和小金花都不想让志愿军走。”

“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再停留片刻,志愿军战士也不想离开朝鲜,不想离开朝鲜的亲人。”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中朝人民的友谊很深厚。”

……   ……

“同学们体会得不错,老师一开始读这篇文章时,也体会到了这些。”我说,“一读这篇文章,我就被大娘、小金花和大嫂深深地感动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又认真地读起来。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来自哪里?一是来自于课文本身的魅力;二是来自初读课文的成就感,老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感受、发现。

“谁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学生读书之后,我启发道。

“大娘把伤员看得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

“小金花和她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不怕牺牲。”

“大嫂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挖菜。”

至此,应当说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直接感悟。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我问。

几位学生先后提出“雪中送炭”、“代价”、“噩耗”等词是什么意思。

“小金花既然是一个刚强的孩子,可她怎么哭了呢?她到底算不算一个刚强的孩子?”一个学生问。

“嗯,问得好,你很会动脑筋。”我赞许地说。

“志愿军为什么管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叫亲人?我们管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才叫亲人。”最爱动脑筋的孙志鹏问。

“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她们为什么对志愿军这么好?”扎着马尾辫的班长问。

“是啊,的确是这样,能提出这么重 的问题,你们真了不起!”我由衷地赞叹。

在老师的激励下,又有学生陆续提了一些其它的问题。

“问题提得好,想信同学也能很好地解决。”我继续给学生鼓劲,“这些问题里面,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志愿军为什么称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亲人?朝鲜亲人为什么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你们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学生充满了自信。

“那么,咱们就一起来啃这两块硬骨头,其它的几个问题,联系一下前后句子就能想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读书。现在就请同学们继续读书,可以朗读,可以小声读,也可默读。读完之后还可以和前后的同学讨论讨论。”

通过读、议,学生明白了,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不是亲人,可是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另一方面,朝鲜亲人之所以愿意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关心、帮助志愿军,是因为志愿军战士同样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在保卫朝鲜人民,在帮助他们赶走侵略者。

至此,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这个过程,是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智力劳动乐趣的过程。

“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志愿军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但比亲人还要亲。看着年迈的大娘、幼小的金花和架着双拐的大嫂送了一程又一程,看着大娘随风飘撒的银发,看着小金花迷茫的汩眼,看着大嫂额头的汗水和背上塾睡的孩子,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志愿军战士,你有何感想,此时你最希望的是什么?”我深情地引导。

“请他们回家休息。”学生答。

“那好,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习朗读,你觉得怎么读能劝住他们送别的脚步就怎么读。开始吧。”我意在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学生练习之后,我指名请他们读给大家听。听后请学生评议,评议后再读。在反复的读中学生的情感渐于与作者、与志愿军战士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在反复的读中,学生不知不觉达到了背诵。

最后的一个环节是交际表演。“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表达了志愿军的心愿。既然是话别,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些什么呢?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身份,练说,一会儿派代表演给大家看。”

“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教育现代性义无反顾的责任。” (《中国教育报》  2003-02-27   《教育现代性本质是什么?》)

我这样教,体现了教育现代性吗?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审题:亲人指的是谁?

二、介绍时代背景。

1、介绍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唆使李承晚进攻北朝鲜。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中国台湾海峡。1950年9月15日,美国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安东等地,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近3年,中朝人民浴血奋战,很多志愿军战士光荣牺牲在异国他乡。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约。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

2、本文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记清字形。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上下句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划出来)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五、检查自学情况。

1、 拼读生字表,纠正读音。

指出音易错字:暂,谊,混

2、拿出生字卡片,读字、词:

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重点说一说。

暂时昏倒 情谊 捣米谣 侦察员 混进

区别:谣、瑶、摇。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或查字典,或结合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

4、理解“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并练习用两个词语造句。

5、指名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课文写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

②大娘: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六、朗读全文,读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课题引用的是谁说的话?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那么,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

二、指名三人分别读第一、二、三自然段,齐读后三自然段。思考: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集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2、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三、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呢?(因为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情厚谊,而且这种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

自己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三个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老师板书: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挖野菜失去双腿。)

四、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找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重点语句。

2、大家讨论,谈自己是从哪句话、哪个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3、投影出示重点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4、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5、总结学法:①默读,划句子;②谈体会;③投影分析重点句;④朗读,体会。

6、按刚才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同归于尽”说明了什么?)

7、按刚才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失去双腿,永远残疾。)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问。)

8、指名3位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综合以上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要称“亲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一同生活,一同战斗,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不惜流血牺牲,因而像“亲人”一样。)

五、老师提示:

是啊,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朝鲜人民称我们志愿军战士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称朝鲜 1958年,志愿军战士要回国了,朝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与志愿军挥泪告别。(看插图)志愿军战士也流着热泪,挥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多么感人啊!(板书:再见了,亲人)一齐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

1、读后投影出示:(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字在这里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2、朗读训练。

六、朗读全文(有感情朗读),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再说说课文是用哪些材料表达中心的。(三个人物,四件具体事例)

中心:本文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七、看板书,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总)。

八、总结,思考:

你学习本文后,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2.先分述后总结的表达方式。)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读后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再说说课文是用什么具体事例来表达这个中心的?(参考第2课时板书)[用几个具体事例表达一个中心。]

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练笔:想想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然后写一篇短文

要求:要做到有中心,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1、讨论;列举你周围的同学讲礼貌的小故事。

2、确定中心:赞扬同学们讲文明讲礼貌的风尚。

选材:从众多故事中精选两三个新颖别致、能突出中心的事例。

3、构思后写下来。

▲教学小结: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他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留恋,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0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 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写了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抒发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能有层次地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变化,正确地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惜别的依依深情。

2、学会役、暂、糕14个生字,掌握难、累、尽强等多音字,会读写硝烟、噩耗,崎岖等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说说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的意思。

3、能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深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范读课文,导入新课

⒈板书:【*5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⒉简介课文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情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组成,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乃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刀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朝鲜的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在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后,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范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文中是谁对谁说再见了,亲人?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

二、自学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

⑵完成课后练习3,然后同桌交流。

⑶课题中的亲人是指谁?

⒉自读课文(10分钟)

⒊交流自学:

回答问题:课题中的亲人是指朝鲜人民,大娘、金花、大嫂是其中的代表。

三、导学

⒈指名读1—3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娘、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

出示填空:

大娘:为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金花: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__________________

⒉学习第一节,按劝慰回忆抒情把第一节分为三层,并指导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⒊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学习方法:

⑴默读分层;

⑵朗读体会;

⑶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⒋分小组自学4—6节,讨论该怎样朗读。

四、总结

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⒉课文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六、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我引导: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

课前不但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查阅时间,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 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 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准备】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

(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 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

(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 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 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 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

①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

② 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③ 感情朗读。

④ 背诵。

⑵ 自学:

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 分组交流、讨论。

⑷ 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

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

(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⑴ 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⑵ 开头句子是: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⑶ 这三段的末尾是: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⑷ 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⑸ 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⑹ 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4

《再见了,亲人》一课,选自魏巍的著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中朝两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全文字字表情,句句含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从“情”字入手,导情、诵读、激发想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渗透国际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感情

课文所写的是否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回国时的事情,离现在已达四十年了,距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孩子们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很难投入。为此,我在开篇教学时,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亲人别离的场面吗?那种挥泪道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会带给你如何感受呢?”诱发学生情趣。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品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课文语句饱蘸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理解课文时,我在品赏词句上下了一定功夫。具体步骤是:

1、理解本义。

2、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3、推敲比较。

4、反复吟诵。

5、摹仿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是值得品赏的。在词语方面,我重点突出“雪中送炭”、“唯一”、和“代价”。目的是加深理解,增强对大娘(大嫂)的崇敬之情。如在品赏“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比喻什么?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最后通过摹仿运用,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真可谓“雪中送炭”。大娘送来的不单单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子弹,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在品赏句子时,着重理解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佳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如课文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我要求学生先把它们变换这陈述句,弄懂意思,再比较语气,体会感情色彩。

三、读讲结合,丰富感情

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是加深感受的有效途径。课文作者用倾吐心声的叙述方式,用赞美、感激的语句勾画了几位朝鲜妇女的高大形像。教学时,我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步感知课文,体味课文中包含的深情,在头脑中再现朝鲜人民高大鲜明的形像。另一方面,我也试图运用声情并茂的讲解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所悟而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大娘的事迹后,我追问到:“大娘为志愿军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齐读──“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一句后,我进一步引导:“正因为这样,所以志愿军说大娘的情谊──(学生接下去) “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通过巧言利导,读讲结合,学生对“大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朗读体会,这种感情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又如,在学完志愿军跟“大嫂”告别的一段后,我作了概括性的解说:“大嫂为了使志愿军多吃蔬菜跑到前沿阵地最危险的地方,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付出了血的代价。今天,又架着双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送了程又一程,志愿军十分感激,深表敬意,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一段……”。再如,课文最后一段集中抒发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时,我先要求小组诵读,讨论理解意思后继续动情地说:“列车开动了,想到也许再也见不到这里的亲人了,再也见不到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了,志愿军心情十分沉重。跟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对土地的无比眷念之情达到了最高峰,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样稍加点拨,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能把学生的感情自然推向高潮。

四、激发想像,升华感情

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写的,通篇都是志愿军的话。这给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带来一定了难度。于是在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引导想像: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回顾课文有关情节,学生不难想象:在挥泪道别时,朝鲜人民也一定回忆起了许多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的鲜血。进而认识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了强烈的情绪熏染,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全班诵读,在诵读中倾吐对朝鲜人民崇敬感激之情。以便让这种浓烈的感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得到升华。